-
从0到1,这些新锐品牌在抖音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22
如今的食品饮料行业,新机会往往由新的玩家率先挖掘,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成为行业中极具竞争力的年轻选手,我们称之为新锐品牌。 在漫天的战报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数据猛增的新锐品牌,但挖掘新锐品牌背后的...
-
Gislaved熊牌轮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21/04/24
德国马牌轮胎亚太区产品总监Tolga MUTLU介绍Gislaved熊牌新品轮胎 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轮胎品牌 — Gislaved熊牌轮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夯实德国马牌在华“多品牌”战...
-
麦当劳中国推出金菠萝雪芭
发布时间:2021/04/23
麦当劳中国推出首个雪芭类产品 麦当劳中国与国际知名水果品牌都乐首次合作,推出全新夏日新品 — 金菠萝雪芭,为夏日冰品市场增添了一个创新的美味轻食选择。 金菠萝雪芭是麦当劳中国的首个雪芭类产品,使用...
B 站三部曲齐了:后浪、入海、喜相逢
发布时间:2020/06/28 公关 浏览次数:865
文 | 二毛 图 | 网络 今晚 B 站在它 11 周年活动的时候 发布了一条特映片 这条片子也是继《后浪》《入海》后 B 站「浪潮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 众所周知 B 站是一个学习APP 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 B 站 我记得《入海》刚出来那会儿,在得知 B 站还会推出一条片子和《后浪》一起组成「浪潮三部曲」的时候,关于第三部的主题,不少网友都自发给出了提议。 有说叫「弄潮」的,有说叫「上岸」的,有说叫「搁浅」的。 甚至还有朋友说叫「摸鱼」的。 包括我自己在内,给幕后创作团队也提过「摘星」和「星火」这两个名字。 但当时我也很清楚,以这帮文案老炮们的尿性和蓬勃到炸的创作欲,他们是不大可能会采纳外界给的主题的。 憋到中年头秃,他们也会憋出个新东西出来。 所以你看,第三部的主题《喜相逢》,就在人的意料之外。 这个主题和前面已经推出的《后浪》《入海》连起来读就是「后浪入海喜相逢」。 这是一句让人微微一笑的一句话,也是轻轻落地的一句话。 而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在《喜相逢》里,创作团队其实已经把网友们给第三部想名字的这个梗埋进去了。 只不过,最后都打了个 X。 ▼ 再说回片子本身: 首先,关于这支片子的主创团队,由 B 站、胜加广告、技能冷却联合出品,导演是张大鹏,主演是赵耀东、李勤勤。 其中老戏骨方青卓老师,还友情客串了一下,就是出现在电话里的那位。 其次,真要去拆解的话,这部《喜相逢》的创意原点,是来自坊间流传的一句话——众所周知,B 站是一个学习的网站。 这句话最开始的出处,有知道得更多的朋友可以留言区提醒下我。 我目前查到的信息,应该是央视网在去年 4 月份刊发的一篇文章《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 B 站搞学习》。 之后,这句话被网友们换了种表达,就渐渐流传开来。 而且,今天你用「B站+学习」这两个关键词,去知乎上搜索相关的话题,会看到大量的网友出自个人兴趣,把 B 站上各个领域优质 UP 主的分享都做成了集合帖。 好多篇帖子的点赞数,都过万了。 虽然也有网友吐槽说,打开 B 站的那一刻,系统里的推送,就注定让你无法学习; 但这仍然不妨碍有大量的年轻人,愿意通过 B 站上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知识盲区。 并且是切实觉得,这些 UP 主的分享,是给自己带来了帮助的。 图片来自@浪潮工作室 再者,从故事本身来看,这一次《喜相逢》采取的叙事结构,有点像是戏中戏手法。 7 分钟时间里,前面像是喜剧片,中间像是谍战片,结尾又回到了广告洗脑片的拍法上面。 虽然说故事主线是围绕两位老年人相亲展开的,但中间一个个 UP 主登场的段落,才是 B 站这条片子里的灵魂。 从登场的名单来看,他们无论是年龄层次,还是所涉及到的领域,都旨在说明一件事——如今的 B 站,已经是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网站。 它上面的视频,已经不仅限于二次元。 还有军事、法律、音乐、时尚美妆、美食、育儿等多个品类,这些品类可以覆盖到不同人群的不同兴趣。 就在今晚 B 站 11 周年演讲上,CEO 陈睿对外分享了一组数据,说 B 站 UP 主们的影响力也在变大,疫情期间 UP 主制作的抗疫相关视频,多次获得央媒的转发和引用进入到主流视野当中。 而片子里比较有看头的一个地方是,《喜相逢》在设计这些 UP 主登场的时候,每一个人物都匹配了符合人物身份的氛围设计。 比如腾格尔老师出场那段舞美设计,灵感应该是来自他翻唱的《隐形的翅膀》。 在 B 站上,网友们把他翻唱的这首歌叫「钢铁之翼」。 选择腾格尔老师,也是因为他在 B 站网友的心目中地位,尤其是鬼畜区。 网友们称赞他有个说法是这样说的:「你毁我《天堂》,我毁你整个华语乐坛」。 意思是说,腾格尔老师的每一首翻唱,都有自己的味道,能让人瞬间忘掉原唱。 还有罗翔老师出场那段,黑板上写的那道测试题里的「张三」,有个绰号叫「法外狂徒」。 上过罗翔老师法学课的都知道,每次上课他都爱用张三举例。 在他的课程里,张三这个人物,抢过劫、坐过牢、喜欢看小姑娘洗澡,和李四相爱相杀……每一次法律条文改动,他都正好碰上。 还有朱一旦出场前的那段字画,上面那句「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懂的人秒懂。 另外还有一个梗,埋得比较深。 就是片子里大爷打开的那个视频《2 天学会拍大片》,它背后的 UP 主叫@谜一样的剪辑师。 他在现实中就是一位优秀的广告片剪辑师,之前剪过张大鹏导演的《啥是佩奇》《入海》、宁浩导演的《巴依尔的春节》。 从 2018 年开始,就断断续续在 B 站分享自己所掌握到的剪辑技巧,目前更新了不下 30 个视频。 我怀疑这个点,应该也是主创团队特意埋下去的一个梗,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一次的《喜相逢》的剪辑,应该也是他。 其他片子里还有很多细节,就不去拆解了,比如开头李勤勤说自己在纽约,注意看背景的摩天大楼;片子里列出 B 站 UP 主名单这个桥段,我感觉都有深意…… ——如果以上这个部分有我想多的地方,也请当我啥也没说。 ▼ 最后,就着 B 站「浪潮三部曲」这件事,在这里不妨稍作展开,抛出一个话题来随便聊聊。 这个话题就是: 今天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品牌,还需不需要 big idea/大创意? 或者说,需不要一个能驱动品牌在多年后还能坚持使用的核心创意? 过去品牌的传播,往往是基于一个核心创意来展开的。 这个核心创意可能是一个大策略,也可以是一个鲜明的品牌定位。 然后再根据时间、节点,围绕这个核心创意,有步骤的规划出在一年当中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并且会延续好几年用不同的方式来丰富和延展这个核心创意。 但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主导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后,品牌传播开始走向碎片化、分散化、以及短平快。 这一方面源自互联网产品本身的迭代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也是传播阵地多样化和孤岛化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品牌不得不去考虑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做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微博、微信、抖音、B 站、知乎上做内容,肯定都不太一样。 所以这样导致当下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 一年到头下来,品牌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在消费者那里,所记住的往往是品牌的单个 campaign,还是在已经引起热议的前提下。 当大家试图用一句话去描述某个品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的时候,它就变得模糊起来。 所以 B 站「浪潮三部曲」放在这个传播现状当中去看,我觉得它至少给出了一个提示—— 品牌基于核心创意,去进行有节奏的系统化打法仍然是有效的。 我们回头来看「浪潮三部曲」里每一条片子所承担的功能: 5 月 4 日《后浪》的目的,是辅助 B 站主流化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看到 B 站。 5 月 20 日《入海》的目的,是站在 B 站核心用户年轻人的角度,通过讲述一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故事,来引发人的情感共鸣。 6 月 26 日《喜相逢》的目的,就是清楚地告诉外界,B 站的核心资产和灵魂是什么,B 站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 「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 B 站」这句话在这里,就像是一个品牌的定位。 而「浪潮三部曲」最终叠加起来,它所想要告诉消费者的一个核心品牌印象是——B 站是一个多元化的 B 站。 再具体点说,B 站的目标看上去就是想把自己做成一个聚合起多圈层人群、多品类内容的流行文化平台。 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这个目标要想达成,前提是 B 站有制造流行和引导流行的能力。 目前 B 站所展现出来的一面,更多是用户有解构流行的能力。 在今天 11 周年的演讲上,陈睿在提到 B 站内容理想时,提到了三个使命: ①为用户构建美好的社区 ②为创作者搭建一个舞台 ③出品最好的动画和游戏 我自己是一个平时没事儿就喜欢写点东西的人,以前在 BBS 上写、在博客上写,现在是在微博上写、在微信上写。 我的体会是,为创作者搭建一个舞台相对容易,出品最好的动画和游戏这一点上,投入足够的资本和匹配专业化的人才也能看得到效果。 但为用户构建一个美好的社区,这绝非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弹性平衡的过程。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尤其当 B 站用户逐渐进入主流化视野后,它不可避免要去平衡新用户和老用户的矛盾,也不可避免要去思考哪些内容是符合平台价值观的。 主导多元化没有错。 但是多元化背后那个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什么? 这可能需要 B 站花很长时间去摸索。 所以最后的最后,如果要在「后浪入海喜相逢」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话,我想加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 只有这样,B 站,才是一个可以让大家尽情「表达自我,拥抱世界」的 B 站。
上一篇: B站11岁:确实有些东西在改变
下一篇: 瑞幸要退市了?可惜这么好的文案